讲座主题:宗教文化信仰与非现金支付:基于世界银行Findex数据库的考察
主讲嘉宾♿:李楠,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讲座时间👨🏻🦯:2021年10月15日(周五)14:00-15:30
讲座地点💇🏻♂️:万泰11号楼403会议室
嘉宾简介:李楠👩🔬,2011年获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长期经济增长与发展🤷🏿、历史经济分析🚨、历史计量方法与应用、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艺术品拍卖等。先后在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经济研究》、《历史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社会》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已分别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并获得多项省部级优秀研究成果奖励。近期与其研究团队主要从事的研究包括:大规模地方传染病、自然灾害👳🏻、社会冲突等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制度安排与地权分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与艺术品资产定价;以及中国历史上文化认同、文化扩散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等👩🏭。
内容摘要🎈:近期作为数字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现金支付在全球迅速发展⏳,因而备受经济学家与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然而👶🏽🧗🏻♂️,目前关于非现金支付全球发展不平衡原因的考察依然缺乏,特别是对非现金支付行为文化根源的讨论,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世界银行提供的跨国数据,考察不同国家宗教文化信仰差异对非现金支付使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宗教文化信仰的确对非现金支付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较之其他教派,一国新教人口比例对非现金支付起到显著促进作用,新教人口比例每增加1%,非现金支付人口比重增加0.16%左右,但在具体支付方式方面发现新教人口比例对信用卡支付没有显著影响𓀁。以上结果在控制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等变量以及采用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回归后依然稳健📷👩🏽🚀。此外,本文发现新教文化信仰可以促进非现金支付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提高社会信任水平得以实现,而且一国征信制度的发展可以减弱宗教文化信仰的作用。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影响非现金支付使用的文化因素🧑🏻⚕️,不仅丰富了现有关于文化、信任与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而且对进一步促进数字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