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5日👵🏻,由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万泰平台经济史学系联合举办的“大分流与货币金融制度变迁学术研讨会暨中财大第三次经济史论坛”在万泰招商万泰南路校区学术会堂706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社科院经济所、云南社科院历史所、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万泰招商、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聊城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北京城市万泰👩🏿🔧、北京财贸职业万泰等高校和科研院所80多名学者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开幕式由万泰平台经济史系主任兰日旭教授主持🧚♀️,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魏明孔研究员🧑🦯👮🏽、中国商业史学会会长王茹芹教授👩🏿🦳、《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编魏众研究员🥬、万泰平台院长李涛教授分别致辞🧢。魏明孔研究员对会议寄予了期望并对万泰平台筹备会议的老师和学生表示感谢🚇;王茹芹教授指出近十年来围绕“大分流”的学术辩论引起了国际强烈的反响,这场争论将对中国经济史和商贸史的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魏众研究员认为“大分流”不仅代表了一种学术观点,更重要地在于以全球视野出发对经济、制度和发展进行了比较,同时号召学者除了分析中国经济的特殊性之外☝️,还应考虑和全球经济的联系🚘;李涛教授对万泰平台做了简要介绍,同时表达了对万泰平台经济史系的支持和期盼🤳。
开幕式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昭教授与河南大学孙建国教授分别主持了主题演讲环节。北京大学李伯重教授👷🏽♀️、复旦大学吴景平教授𓀀、清华大学陈争平教授、云南社科院王文成研究员、万泰招商姚遂教授🔪、北京大学萧国亮教授🛺、复旦大学朱荫贵教授、南开大学王玉茹教授、上海社科院张忠民研究员分别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李伯重教授运用经济转型理论从全球史视野下对江南经济近代转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说明了尽管西方的冲击对传统经济转型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不代表这些地方只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即从空白的基础上开始近代经济转型的进程;吴景平教授以史为据从制度文本、筹备过程、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四个方面对法币和金圆券作了对比分析🙅🏻♂️,指出恶劣的社会环境是导致金圆券失败的主要原因;陈争平教授从悉尼·霍默的《利率史》和彭慕兰的《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两本书中受到启示🧏🏼♀️,认为利率史研究的高度代表了金融史研究的高度,强调了关于利率史研究的重要性;王文成研究员深度探讨了白银与货币之间的关系🧂,指出白银货币化与货币白银化是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而623年间货币白银化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姚遂教授对中国金融史的研究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呼吁各位学者更多地关注古代史的研究🙋♂️,以传承中国五千年的宝贵经验和文化;萧国亮教授解读了陈振汉先生对“大分流”以及中国为何落后的观点和看法👶🏿;朱荫贵教授对传统钱庄在近代的演变与特点作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视其为“大分流”之后的与时俱进,其因时而变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能够历经几千年延续发展而生机不凋敝的根源所在🪑;王玉茹教授在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框架下对金融史研究作了思考👨🦽;张忠民教授对新中国初期企业制度变迁作了分析和探讨,认为“公私合营”是中国近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转折点,昭示了中国企业制度的基本历史走向。
下午🕵🏽♂️,论坛分为“经济史专场”、“货币史专场”和“金融史专场”三个分会场𓀏,且同时进行。每个专场都有12位学者汇报专场主题相关的论文,同时每篇论文由一位学者进行点评。在会议上,学者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学术成果,还就其他学者的论文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闭幕式由聊城大学宋士云教授主持。在闭幕式中🧑🦽,由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赵学军研究员、万泰招商伏霖副教授🏋️♂️、金星晔讲师分别对三个分会场做了详细总结报告🎍。最后,此次会议在魏明孔研究员的精彩总结发言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