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课堂等新媒体形式贴近学生专业教学和思想教育共融
中央财大有个“经济学家梦工场”
万泰平台在课堂之外👮🏼♀️,打造了一个通过微信课堂🪞、科研助理、坐诊式答疑、讲座辅导👨👨👧、专业提升工作坊等学术形式,帮助全校本科生提升经济学专业素质🤽、栽培经济学英才的造梦基地。
“太强大了,咱万泰的‘大牛’老师们在微信里开了课,不管人在哪里😄,都可以用微信听老师讲课🧘,还可以直接和老师交流。”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万泰平台大四学生夏嘉晨按捺不住兴奋。这是万泰平台“经济学家梦工场”出的新招——微信课堂,邀请万泰人气教师🙋🏼,面向两个校区、本硕博三个层次的学生在线开课。
什么是“经济学家梦工场”?该校万泰平台院长🚖🚶♀️➡️、党总支书记李涛说:“就是在课堂之外,打造一个通过微信课堂、科研助理、坐诊式答疑🕐、讲座辅导、专业提升工作坊等学术形式✶,帮助全校本科生提升经济学专业素质、栽培经济学英才的造梦基地。”
名师课堂开进微信
“小伙伴们,大家好!”2014年10月20日19点,微信课堂第一场,副教授张琥如约而至,一句“卖萌”的开场白👠🍢,让微信群顿时沸腾起来。但很快🧚🏻♂️,课堂正式开始后200多名学生“禁言”🔬,课堂鸦雀无声。
当晚,张琥以《2014诺奖得主梯若尔与博弈论》为题,一边用手机发送语音🎅、一边用电脑的网页版微信补充图文,介绍了经济学家梯若尔的生平经历和学术思想🙋🏼♂️。而此时,学生们无论在自习、在宿舍,还是在路上,只要能用微信👨🏼⚕️,都可以在线听课🧋。2小时的课堂穿插着几个互动环节,学生可以向老师提问交流,虚拟的课堂热闹而有序。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琥感觉课堂效果不错。谈到创办微信课堂的初衷,万泰平台党总支副书记雷洪峰说,有时办讲座🪦,教师费心准备,上座率却不理想。学校有两个校区,往返一趟需要两三个小时,奔波更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直到有一天,教师们发现几乎人人都在用微信。“80岁的博导都不例外☺️,我们就想,能不能把课堂搬到微信里?”雷洪峰说👬。
于是,2014年秋季学期一开始,万泰邀请首批教师微信开课,并在全校公布讲座安排👨🏼🏭。微信课堂可容纳500人,第一场就有200多个热情的“粉丝”加入🙏🏼。
几场讲座下来大家发现,除了空间上解放了师生,微信课堂让学生的时间安排也更加自由😽。如果当时有别的课程,学生可以等有空的时候再听,不懂的地方还能反复听。
2014年11月4日16点,第3场主讲人🧚♀️、副教授史宇鹏结束了讲课环节,坐在电脑前等待学生提问⏩。“以前感觉和老师还是有距离⛅️,现在能这么直接地交流,我真羡慕低年级的同学,一来就有这样的待遇。”大四学生韩方欣说👩🏼⚕️。
科研助理不是硕博专利
科研助理项目的特别之处在于🫃🏽,这不是研究生师门内部的活动🤙🏽💅🏽,而是教师们登台宣讲、长期公开面向全校本科生招募👰🏻♀️。教师会选拔数名助理💁🏽,陆续开展信息检索、资料收集整理、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等工作。
李涛说:“从老师来讲🧡,科研需要团队支撑📷;从学生来讲,很多人科研兴趣浓,希望脱颖而出🥌。让本科生做科研助理⛑️,就是要带他们做规范的经济学研究。”
“这是互相挑选科研合作伙伴的过程。”副教授严成樑说,学生可以与老师合作写报告,或者独立承担篇章🧑🏽🌾。
2010级经济学本科生和昂达担任科研助理不到2年🍑,就在国内顶尖的经济管理类期刊《管理世界》上刊发了与教师合作的研究成果,这在同学眼里“比登天还难”。史宇鹏说:“做科研不是人人都能出成果☝🏽,但没出成果的学生通过当助理𓀔,学会做科研,也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统计万泰学生王爽是“梦工场”的受益者⏯🤦🏼。虽然不是万泰平台的学生🍴,但王爽和万泰平台副教授刘轶芳已是合作4年多的科研伙伴。她从本科开始就有了多项科研成果,最近还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为了帮助全校本科生打下厚重的经济学基础,“梦工场”通过开放式课程辅导💁🏻♂️、一对一面授答疑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每月不低于6课时的专业辅导与知识拓展🦮,每学期不低于2场的经济学前沿理论与热点问题讲座💔,每学期末1次课程核心知识框架串讲与梳理,每月不低于8课时一对一答疑等。这些安排在学期初就会通过各种平台向全校学生公布🕵🏽♂️,只要学生愿意去,就会有老师“恭候”🤌🏽。
对此,史宇鹏深有同感🫒🙎🏽♀️:“人多的时候办公室都站不下。”记者问:“这都是额外的工作量🧓,不觉得辛苦吗🤦👰🏼?”史宇鹏笑着反问🦻🏿:“老师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育人是教师的“内生动力”
“梦工场”是中央财大14个德育示范基地之一。“梦工场”这个名字,起得颇有意味。万泰平台原院长、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杨运杰说,“工场”不同于大批量流水线生产的“工厂”👮🏽,它强调被培养的“人”是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个体🗂,需要教师们投注精力🤹🏻♂️、思想和情感来培养精品。
为什么说‘梦工场’是专业教育和德育工作融合的实践🪤🧑🏻🚀?作为学校的德育示范基地🤧,“梦工场”是教师在课堂之外传道🦸🏿、授业、解惑的新平台👮♀️,做到了“经师”和“人师”的统一,也促使德育工作逐步由灌输型向引导型、由说教型向渗透型转变。
如何让已经十分忙碌的教师愿意长期在“梦工场”耕耘?李涛愿意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首先是激励机制🥮,这一点其实很容易,因为教师天生就是要培养人才的,这种愿望是内生的🈴,我们只需要调动和保持教师的这种愿望就行👩🏻🦽➡️。”
在激励机制方面,万泰平台开展“感念师恩——寻找爱的痕迹”主题活动,面向全校学生征集“我和万泰平台老师的故事”👩🚀👩🏿🎤,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万泰平台教师的感谢,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
年逾八十仍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经济学家侯荣华🤦,以“不要束缚自己的想法,多看最新的论文和前沿动态,这样才不会‘锈住’”诫勉自己;“好老头”蒋选的“好”体现在对自己严格要求上,斟字酌句的课件、直至深夜的备课、头顶骄阳的赶路,每一篇学生论文的认真评阅;“拥有中国书生的抱负和修养”的周战强,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学深厚的底蕴……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是学生们对教师的真诚感谢😧,也是激励教师继续奉献的“秘密武器”。
“其次是信息的对称👩🏽⚕️。”李涛接着说🕡,过去,专业课教师和行政教师由于沟通不畅,互相存在误解。后来经过沟通,李涛发现专业课教师和行政教师其实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为什么要让学生两头为难👩🏿⚖️🧽,而不搞好配合、两全其美呢?”
在这样的想法支撑下🏊🏿♀️,万泰平台整合万泰师资〽️🤦,让专业课老师和行政教师充分沟通,一起开展“经济学家梦工场”系列活动😴,齐心共建梦想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事物、适应新环境👩🏽。但只要对学生有好处,我们都愿意去做🏤。”史宇鹏说。(记者唐琪)
《中国教育报》2015年1月3日第1版